在古代,科举考试一般都是连考3场共计9天才算考完。考生拿着蜡烛和被褥进去,吃喝拉撒全在一个宽一米左右的号房,如同关进了集中营。这还算好的,那些病亡倒在路上的举子数不过来,因为能过乡试一关,最后都得进京参加会试,会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,由于路途遥远,,走上几个月是常事。左宗棠1837年12月初进京赶考,1838年2月抵达京城,大致三个月的时间;而来自四川的清代著名学者丁治棠,参加光绪十五年(1889)举行的会试,就于1888年从家中出发,坐船到重庆,再乘船前往上海,在乘船到天津,然后到达北京参加会试,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。
能考上举人的多是寒窗十年的书生,手无缚鸡之力,这一路还要看书复习,吃喝住行,需要很多银子,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一路伺候,,即便是家里不算富裕的人家,这时也都会选书童一路照顾左右。古代书童要比一般下人更了解主人。他们的作用包括:整理家务;整理书房;陪主人读书;保镖;主人的贴身小管家。还有,就是解决主人的一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特殊需要。